草原神骑手ip_草原神骑手酒
1.经典草原歌曲
2.张承志的生态意识
3.内蒙古的传统节日
科尔沁草原是中国四大草原之一,这里的广阔无垠,你可以看到成群的牛羊景观,这里是清朝最有名的孝庄皇太后故乡。还有很多小景点,来这里游玩的伙伴无不称赞草原的自然风光,下面就来了解一下吧!
1、科尔沁草原还是挺好玩的,风景也非常的优美。这里的草原也非常大,然后值得去的地方也多,一到最佳旅游的季节这里人也好多的,所以这个地方还是很好玩的。
2、科尔沁草原园区总占地面积近万亩,孝庄故居·达尔罕亲王府、孝庄博物馆、嘎达梅林纪念馆、达尔罕兵营、汤格尔庙、白龙湖、科尔沁与后金盟誓碑、孝庄园休闲度村(温泉小镇)等十多处景点。
科尔沁草原包括整个兴安盟和通辽市的一部分,北与锡林郭勒草原相接,地域辽阔,丰富,有大面积的天然牧场。但是可能因为天旱的原因,进入草原没有看到满眼的绿色,整个草原显得黄黄的,有很多地方露着白白的沙地,更没有风吹草低现牛羊的美景。但牛、羊、马还是很多的,到处是大片大片的牛羊。草原天气那是没的说,蓝蓝的天空,低矮的白云,就像手可以触摸到一样。
这片广阔草原之地,培育了大汗皇后以及之后的大清皇后。历史对多尔衮以及孝庄的感情描述,极其直观,这片土地除了本有的内蒙风情外,也多了份历史蕴意。
这片热土上走出过一代中国马王,所以时常可以见到草原骑手策马在无边的绿野中驰骋、竞赛、追逐。
热闹的马场外,神秘庄重的敖包祭祀、射箭、射弩、打布鲁、博克表演、马术表演、蒙古儿女歌舞欢腾的篝火盛会,铿锵悠长的牧歌声,不远处,牧民家飘来的手把肉、炒米、奶茶、乌日莫和各种蒙古族风味小吃的香味。
这些活泼的元素,塑造了粗犷多情的科尔沁,使他成为了牧者和都市人心灵沉淀与回归的绿色伊甸园。
3、游玩注意事项:防晒霜,防晒霜,防晒霜,重要的东西说三遍,露在外面的皮肤都涂上,防晒指数越高越好,即便如此,晚上脱了T恤,手臂依然是“双截棍”;草原上的蚊子很多,驱蚊药多备,驱蚊手环、喷剂之类多多益善;昼夜温差太大,而且肉食为主,有的人肠胃不好,可以考虑带一些消食、止泻、舒胃药;创可贴、云南白药等备一些应对小朋友撒欢时意外的小伤。
夏秋时节的科尔沁草原碧野千里、风景如画,此时无论是纵马在草原上驰骋,还是欣赏草原落日的余晖,都是一大享受。特别是每年的八月十八宝马节以及那达慕大会,是草原人民交流的盛会,场面壮观,内容精彩丰富,不容错过。
经典草原歌曲
写作思路:
首先可以描述骑手的姿态和表情。接下来,可以描绘马匹的形象。然后,可以描述草原的景色。在描写骑马的过程中,可以突出骑手与马匹之间的默契和配合。最后表达骑马带来的内心体验。
总而言之,这幅插图展现了骑马带来的自由与冒险。通过描绘骑手、马匹和草原的形象,以及骑马的默契配合和内心感受,我可以完整地描绘出这一场景的细节和情感。这样的写作可以让读者感受到骑马所带来的与自由,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下面分享三篇范文
篇一:《骑马的乐趣》
这幅图展现了一个年轻人骑马的场景,他骑在一匹高头大马上,身姿挺拔而自信。阳光明媚,风吹过来,扬起他的发丝,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和。
骑马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掌握马的技巧,更是一种与自然亲近和沟通的体验。骑马,就像是与大自然对话的一种方式。在马背上,他可以感受到马匹的力量与速度,同时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风、阳光和空气。那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使他的心境得到了极大的放松与宽慰。
骑马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和活动,它还培养了他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每一次跨上马背,他都要通过练习和学习逐渐掌握骑乘的技巧,与马匹建立起默契的联系。这种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勇往直前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生活和工作。
骑马的乐趣不分年龄和性别,它能让人忘却一切烦恼和压力,带给人内心的宁静与喜悦。不论是在草原上奔驰,还是在林间小径中漫游,每一次骑行都成为他生活中的一段美好记忆。骑马教会了他如何与动物共处,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如何品味生活中的点滴快乐。
篇二:《骑马的勇气》
这幅画展示了一个勇敢的骑手,背景是一片广阔的沙漠。他骑着一匹高傲而勇猛的战马,英姿飒爽,驭马如飞,仿佛无所不能。
骑马需要勇气,尤其是在荒凉的沙漠之中。炙热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沙漠的风沙肆虐,但骑手仍然毫不畏惧,踏着坚定的步伐继续前行。他逆风而行,挥舞着缰绳,与马匹一起迎接挑战。
骑马的勇气不仅仅表现在驾驭马匹的过程中,更是一种心境上的坚定和坚强。只有拥有勇敢的心灵,才能面对困难和危险,奋勇向前。正如骑手所展现的那样,他的勇气使他能够克服一切困难,驾驭着战马勇往直前。
骑马的勇气还体现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冒险精神上。骑手驰骋在沙漠之中,他的目标是更加广阔的天空和未知的世界。他愿意放飞自己的梦想,勇敢地面对未知的挑战,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
篇三:《骑马的自由》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骑手在海岸边骑马畅游的场景。蓝天白云下,他驾驭着一匹美丽的白色马儿,飞奔在奔腾的海浪之间。他的脸上洋溢着自由和快乐的笑容。
骑马给予人们一种自由的感觉。在马背上,他可以尽情地享受速度和飞奔的感觉,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他不受约束,畅游在广袤的海滩之上,心灵得到了极大的放松和解放。
骑马的自由也体现在对心灵世界的探索和追求上。他的思绪随着马儿的奔驰一起飞翔,他可以独自面对内心的矛盾和思考人生的意义。在海滩上,他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宁静与神秘,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平静与力量。
骑马的自由还表现在对生活的态度上。他敢于追求梦想,勇敢地面对挑战,享受每一天的新鲜和充实。他的自由意味着独立和坚持,他不会随波逐流,而是按照自己内心的声音去追寻真正的幸福。
骑马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追求和内心的宁静。在广阔的大地上,他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快乐和幸福,享受着马背上的风,畅游在大自然的怀抱中。
张承志的生态意识
经典草原歌曲100首
歌曲是由歌词和曲谱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表现形式。词曲一一对应,接下来就由我带来经典草原歌曲100首,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德德玛、草原之女
2、草原夜色美、德德玛、草原之女
3、蒙古人、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4、天堂、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5、草原之夜、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6、天路、韩红、感动
7、雕花的马鞍、德德玛、草原之女
8、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腾格尔、狼
9、我的根在草原、德德玛、我的根在草原
10、陪你一起看草原、林媚、陪你看草原
11、鸿雁、额尔古纳乐队
12、坐上火车去拉萨、徐千雅、彩云之南
13、家园、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14、彩云之南、徐千雅、徐千雅
15、唱首情歌给草原、朱永飞、唱首情歌给草原
16、辽阔的草原、德德玛、草原之女
17、草原在哪里、莫尔根、蒙古天籁
18、珠穆朗玛
19、草原之夜、田震、未了情
20、北京的金山上、梦之旅合唱组合、流淌的歌声之真情依旧十三
21、青花瓷、周杰伦、我很忙
22、梦中的唐古拉、米线、情系布达拉cd壹
23、蒙古草原歌曲:乌兰巴托的爸爸
24、为内蒙古喝彩、韩磊
25、卓玛、亚东
26、马背上的骑手、德德玛、红雨伞
27、草原夜色美、陆苹、独听
28、草原之夜、谭炎健、发烧神笛
29、草原夜色美、北京天使合唱团、我的快
30、陪你一起看草原
31、为内蒙古喝彩、韩磊
32、陪你一起看草原
33、蒙古草原歌曲:成吉思汗、腾格尔
34、嘎达梅林、腾格尔、蓝天
35、鸿雁、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36、蒙古草原歌曲:思念母亲、阿穆隆
37、牵手草原、罗海英、情牵草原
38、蒙古草原歌曲:牧人、德德玛
39、传说、腾格尔、出走
40、青藏高原、索朗旺姆、歌自天成
41、这片草原、莫尔根、蒙古天籁
42、我从雪山来、雪山朗玛
43、为你等待、白玛多吉、云上西藏
44、格桑花开、容中尔甲、阿咪罗罗
45、万物生、萨顶顶、万物生
46、呼唤、阿穆隆、木头人
47、狼、阿穆隆、木头人
48、梦随风飘、腾格尔
49、思念、阿穆隆
50、母亲、阿穆隆、阿穆隆合集
51、相遇人间、阿穆隆
52、蓝色的故乡、腾格尔、蒙古人
53、小河淌水、腾格尔、蒙古人
54、草原迎宾曲、鞍安、传唱金声1
55、远去的母亲、德德玛、草原之女
56、我和草原有个约定
57、天边
58、草原蒙古人家、莫尔根、蒙古天籁
59、乌兰巴托的夜、琪琪格、洋娃娃
60、父亲和我
61、这片草原、蓝野乐队、这片草原
62、就是爱你、陶喆、1,2,3!我们都是木头人—陶喆世界巡回演唱会北京站
63、吉祥三宝
64、在那遥远的'地方、腾格尔、珍藏专辑
65、神奇的九寨、容中尔甲、九寨沟之歌
66、成吉思汗的传说、阿丽玛、草原艳姬
67、失恋、草蜢、草蜢:醇经典
68、春天来了、吉祥三宝
69、春天来了、斯琴格日乐、我自己
70、雪落下的声音、谭维维、耳界
71、amid、the、falling、snow、enya、amarantine
72、两个人的下雪天、许慧欣、快乐为主
73、初雪、班得瑞、莱茵河波影
74、认真的雪、薛之谦、薛之谦同名专辑
75、我的根在草原
76、陪你一起看草原、林媚、陪你看草原
77、月亮之上
78、乌兰巴托的夜
79、牧马人、杨坤、牧马人
80、敖包相会
81、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
82、苦苦的思恋、腾格尔、你和太阳一同升起
83、怀念战友、腾格尔、跨越·新天堂
84、马兰花、腾格尔、狼
85、我从草原来、德德玛
86、赞歌、胡松华、赞歌
87、插曲、萧亚轩、最熟悉的萧亚轩
88、乌兰巴托的夜、阿穆隆
89、我的未来不是梦、胡彦斌、一呼天下音演唱会
90、母亲
91、唱给黄河听、腾格尔、蓝天
92、回家的晚上、腾格尔、草原情唱
93、八千里路云和月、腾格尔、苍狼乐队
94、、女子十二乐坊、女子十二乐坊同名专辑
95、敖包相会、女子十二乐坊、女子十二乐坊同名专辑
96、在那草地上、德乾旺姆
、唐古拉风、德乾旺姆
98、敬酒歌、德乾旺姆
99、敬天、索朗旺姆、歌自天成
100、听一听 ;
内蒙古的传统节日
张承志的生态意识 作者简介:马欢(1989-)女,河南安阳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2009 级学生。 (东南大学人文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89) 摘 要:张承志对于中国北方草原独特的生命体验融入到了其 和散文的文本叙事当中。在张承志的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家对 于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关系的重新定位与书写张承志简介,这与生态的创 作不谋而合。草原文明带给了作家独特的感受与阅历的沉积,作家 将其融入到了诗化回忆中,来揭示生态带给人类的多重思考。 关键词:生态意识;张承志;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11-0000-02 承志在特殊的上山下乡年代来到了生命的第二故乡——草原,它 给了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在对草原的自然化书写中,作者作 品中萌发了对于生态的认知与思考。从创作开始的《骑手为什 么歌唱母亲》到而后的代表作品《黑骏马》 《金草地》 《金牧场》 《牧 人笔记》 ,张承志带着赤诚的态度描绘着自然,描绘着草原,描绘 着牧马,渴望用文字来展现在迥异于城市的远方地带,原始而纯粹 的人们如何来构建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文明。
正是在描绘当中,张承 志对于生态展开了诗意性的思考。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张承志重新建构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现代文明中,自然基本上作 为人的工具出现,孕育了人类智慧的原始自然似乎被人类所驯服。 科学给了现代人类肆无忌惮的工具和武器。自然被放在了我们卑微 的角落,像杂货店里的玩意儿任我们取之弃之。哲学家罗尔斯顿尖 锐而又心痛的指出,一个世纪以前,人们所遇到的挑战,是确定自 己在地图空白点上的地理位置;但是,我们今天却一直被确认为道 德空白地带的地方迷失了哲学的方向。尽管我们的科学和文化驯服 了荒野自然, 但我们仍然是流浪者, 不知道如何评价大自然的价值。 1 在张承志的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到了重新的定位与审视。 首先,自然曾经孕育而且依旧在孕育着人类的文明。 自然的博大和美丽使人类无法想象。草原孕育了一代有一代的牧 民,从人类的童年,中年,到老年。张承志在《阿勒克足球》 中以一个十一岁孩童的视角来展现眼中的草原: “我的童年好像就 是在那些神秘的半圆形天空的星星注视下,在那涓涓流水般的、音 乐一样动人的古老故事中度过的。对于生长在荒僻的、骑一个月马 也走不出去的广漠草原上的儿童来说,传说故事就是智慧的祖先留 给我们享用的全部精神食粮。
2 这种对草原的诗意描绘和想象来自 ” 于草原一个孩童的心灵下,从小孩对草原的感受来表达人类初始过 程中对于草原文明的依赖与热爱。 同时,自然也塑造了人的性格,思想与文化。经常用草原人 民质朴传统的歌声,马头琴的幽幽呜咽来为草原看似苍白古老的文 明上色。这种质朴和纯净常常让张承志感到莫名的感动。恰如他在 《金牧场》中所表达的那样:辽阔又壮丽的景画使我目不暇接, 此伏彼起的各种歌声源源地流来,滋润着我的心底。我总是感动不 已,我又感到难言。3 在这种辽阔壮丽的画面中,身处其中的人有 了新的情感,新的性格。这种独特的文化深深吸引了来自异乡的 “我”的不安的灵魂,让“我”感动不已。草原塑造着牧人的性格, 坚韧,忍耐,顺从,顽强。读张承志草原系列的,在草原的背 景之上,通常可以感受到奔腾的灵魂, 《春天》里为了保护马群而 死的马倌, 《绿夜》里即使被醉汉侮辱也坚强善良的奥云娜,《阿勒 克足球》中来自异乡却得到了草原精髓的可爱的老师。这些形象的 性格的赋予全都来自于博大而美丽壮阔的草原。草原用热情的姿态 迎接着并滋润着他们的灵魂。自然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行动张承志简介,如何 生存,如何死亡,如何建构属于自己的文化。
二、人与动物的关系 在传统概念中,我们通常以人自身的需要来判断动物存在的价值, 人类中心主义的趋势从原始文明持续到了现代。但是在张承志笔下 的自然的草原社会中,牧马,牛羊,却摆脱了曾经的姿态,一跃成 为了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生命体。他所崇拜的动物的生命迸溅出的钢 花焰火,包括降生、成长、战斗、伤残、牺牲在内的一切生命历程 和生命形式都被崇尚和赞美着。这种敬畏符合了哲学家对于的 观点,即敬畏自身和我之外的生命意志。 首先,动物不再只是草原上的附属品,而是真正被感知被同情被 关爱的灵魂存在。比如在《阿勒克足球》中, “我”同情被老 鼠害得筋断骨折的骏马,因此帮助骏马来对付老鼠。 “我”对于骏 马痛苦的感知俨然与传统中无视动物的苦痛思想不同。骏马成为有 血肉有灵魂的动物,在人类的世界里,有了被感知的权力,这是作 者本身生态意识的觉醒。作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在脆弱的生命上。如 在描写一匹小马时,作者运用人类的感觉来书写小马的表情和心 理。这种探索将小马和人摆在了同样的位置,将心比心的去感受和 关爱脆弱而美丽的生灵。 “站在那里,我只是想起曾在达古图湖畔 的一块岩石上见过一匹濒死的二岁小马。
那匹小马虚弱地连头都抬 不起来,用一双满盈泪水的眼睛留恋地望着湖水。当时我曾想过: 只要有人推它一下,这可怜的生灵就完啦! 弱马绝望与哀伤与人 ”2 类放在了一个相同的位置,完全不同于传统中人高高在上而动物作 为人生命斑点可有可无的角色,这里所显现出人和动物灵魂情感的 互通性无疑将动物提升到了和人一样的高度,显现了动物和人之间 平等而密切的关系。在草原上的牧民们爱惜牲畜如同爱孩子。他们 对生命极为宽厚和热爱。在《牧人笔记》中,作者描绘道“白发苍 苍的老母亲突然不顾一切地扑在黑狗身上,护住狗,像护住一个病 孩子。 ”牧民的心里,只有强弱区别,而没有太多人畜的区别。 其次,动物一定程度上成为人心灵的寄托和象征。 在多数里,骏马代表着一种奔腾的精神,野性的呼喊,代表 着草原牧民的精神,是埋藏在牧民灵魂中的精神和理想的象征。因 此骏马的意象在张承志的中出现了多次,强化着作者对于骏马 由衷的热爱与敬畏之心。在《黑骏马》中,黑骏马充当了重要 的角色,伴随着“我”寻找过去对草原和对爱情、亲
内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是啥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有色彩的民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这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动人的梗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内蒙古的节日民俗 内蒙古民俗节庆活动:
内蒙古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摔跤、射箭被称为蒙古族的“男儿三艺”,每年七月中下旬举办的那达慕草原旅游节,集中展示蒙古民族歌舞、体育、竞技、服饰、饮食各方面的灿烂文化。那达慕,蒙古语为“”或“游戏”之意,是蒙古族传统的群众性 *** 。那达慕开始以单纯的歌舞形式为主,后来增添了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场面隆重,气氛热烈。旅游节期间,游人可住在蒙古包品尝奶茶、还可以参与到骑射歌舞等节目中,充分体验草原民族的豪放自然的民族风情。
祭敖包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下旬至六月上旬举行,敖包,蒙古语为“堆子”,是用石头垒成的一座圆锥体的台子,上面竖着悬挂有经幡的旗杆和树枝。在祭典结束后,还将举行传统的、摔跤等活动。
篝火节是内蒙古北部鄂伦春族人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6月18日,鄂伦春人会燃起篝火,并集体围绕在篝火旁,载歌载舞,欢乐通宵。
内蒙古的节日风俗和它的相关资料 内蒙古主要是蒙古族的居住地! 按照蒙古族习俗,农历三月十七日是纪念成吉思汗显示卓越的军事才华,建立赫赫战功的日子。成吉思汗遗物“苏鲁锭”(长矛)的祭奠仪式就在这天举行。 每当纪念日,牧民们象过春节一样兴高烈,身穿蒙古族节日服装,从四面八方来到陵园,向成吉思汗的塑像敬献美酒、鲜奶和哈达。文艺、体育等团体也要到这里来为牧民们表演精彩节目。 白节 白节又称席尼吉勒,意为新年、春节。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过白节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习俗。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据《马可波罗行纪》所载:“其新年确始于阳历二月,届时大汗及其一切臣属复举行一种节庆……是日依俗大汗及其一切臣民皆衣白袍,至使男女老少衣皆白色,盖其似以白衣为吉服,所以元旦服之,俾此新年全年获福。……臣民互相馈赠白色之物,互相抱吻,大事庆祝,俾使全年纳福。”现在蒙古族亦把白节作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日晚上,全家即穿上节日盛装,欢聚一堂,拜贺新年,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向家长献哈达、敬酒、礼拜。初一清晨,家族亲友开始互相拜年,直到正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 燃灯节 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待夜幕降临,家家点燃酥油灯以示欢庆。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额敏县多数蒙古族已不过燃灯节;乌苏市蒙古族在燃灯节的一天多不燃灯,代之以各种形式。活动蒙古族传统的活动有、赛骆驼、摔跤、射箭射击、拔河、民间歌手弹唱,马头琴演奏《江格尔》演唱、民间舞蹈。土尔扈特蒙古族舞蹈有群舞、独舞、男女对舞,还有随歌伴舞,舞姿飘逸豪放,显示出草原民族独有的特色。 春节 过春节,蒙古族人民叫做“大年”。古时候,将春节称为“白节”。如今,人们将农历正月叫做“白月”。原来,蒙古族人以“白”为吉祥。据说与日常饮用洁白的奶食有关,包含着恭贺新春、吉祥如意之意。“白月”也是人们相互交往聚会的时节。节前,人们要做件好看的蒙古袍,备下羊肉和各种奶制品,加上几坛上好的美酒,然后开始“调马”。除夕,合家席地坐在蒙古包中央,,开始饮酒进餐,按常规要多吃多喝一些。除夕人们还纷纷地向长辈人敬“辞岁酒”,围坐吃饺子,俗称“黄馍馍”或“扁食”,耍“嘎拉卡”(下棋),还要听艺人说书,通宵不眠,沉醉在欢乐之中。初一,一大早身着各色服装的男女,跨上早已调好的骏马,三五成群奔向“浩特”(村镇),挨个地串蒙古包。串包中,先要给长辈叩头祝愿,接着主人家的女婿为前来串包的客人敬酒,习惯上这种敬酒每敬必喝,有的还边歌边舞,串包男女利用这个机会,尤其是青年男女各不相让,他们大都以“浩特”之间距离为比赛距离,开始男女追逐。 巴斯克节 (公历4月26日):又称“耶酥复活节”,俄语称“巴斯克”节,是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华俄后裔传统的民族节日,时间在公历4月26日或5月初。节日期间,男女老少都要精心打扮一番,把煮熟的鸡蛋染成五颜六色的“彩蛋”互赠或款待客人。长者要送礼物给儿童,青壮年男女要向长者请安祝福。人们相邀聚会,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那达慕草原旅游节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或游艺的意思。节期举办那达慕大会、会、嘛尼会、元代宫廷宴-诈马宴、鄂尔多斯婚礼、成吉思汉陵祭奠和温泉森林、蒙古族风俗游等活动。 那达慕大会,又称蒙古游戏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大致在农历七、八月份这一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季节举行。那达慕是蒙古语,意思是“”或“游戏”。 那达慕通常在盛夏初秋的7月和8月间举行......>>
内蒙古节日风俗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旧历新年,蒙古语为“查干萨仁”,即白色的月。蒙古族的年节亦称“白节”或“白月”,这与奶食的洁白紧密相关意。此外还有那达慕、马奶节等。
祭敖包也算是一个。敖包是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把活动之一。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等。祭把时,在古代,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在近代,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蒙古族牧民沿袭祖先的原始宗教信仰,以为山的高大雄伟,便有通往天堂的道路;高山又是幻想中神灵居住的地方。因而便以祭敖包的形式来表达对高山的崇拜,对神灵的祈祷。蒙古族的传统祭祀活动很多,如祭天、祭火、祭祖、祭敖包等。其中祭敖包是最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现形式之一。锡林郭勒盟是祭敖包历史遗存保存较为完整的地区。
礼仪风俗:
蒙古民族对来客,不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一见面总是热情问候:“他赛音百努。”(安好),随后主人把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请客人进蒙古包,全家老少围着客人坐下,问长问短,好似自家。
内蒙古的节日有哪些 内蒙古最有名的节日就是“那达慕”,每年农历六月初四开始,为期五天,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古代和近代的“那达慕”盛会都要进行男子“三项”的比赛――摔跤、和射箭。
还有就是“敖包节”,也是蒙古族的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节日,每年七八月份,蒙古人常常欢聚一起,欢度此节日。
内蒙古的节日,人民会在节日里干什么 “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 *** 的、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前五名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2]
每年农历6月初四开始的为期5天的那达慕,是蒙古族人民的盛会。那达慕大会的内容主要有摔跤、、射箭、套马、下蒙古棋等民族传统项目,有的地方还有田径、拔河、篮球等体育项目。[3]
2006年5月20日,那达慕经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 交通习惯
蒙古人的传统交通运输工具主要有役畜和车辆两种。役畜以马和骆驼为主,车辆为勒勒车。
牧马
蒙古人有马背民族之称。古代时期童叟均以马代步。马不仅是蒙古人的交通工具,同时也是蒙古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人熟识马性,通常用粗放式牧马。蒙古马分几大系列,有乌珠穆沁马、上都河马、乌审马、三河马、科尔沁马等等。[23]
忽必烈出猎图[23]
内蒙古草原辽阔,牧草丰茂,很适宜养马。马好运动故食量大,胃小消化快边食边排便,一天多数时间都要不停地吃草。夏季天热蚊虫多,马在白天躲蚊虫、避酷暑,所以主要在夜间吃草抓膘。[23]
蒙古人自幼就在马背上成长,马就是蒙古人的摇篮。蒙古人认为,马是世界上最完美、最善解人意的牲畜。蒙古马性子烈、G悍,对主人却十分忠诚。蒙古人视马为牧人的朋友,马以头为尊贵,蒙古人严禁打马头,不准辱骂马,不准两个人骑一匹马,秋天抓膘期不准骑马狂奔让马出汗。马倌、骑手要随身携带刮马汗板、马刷子,随时为骑乘的马刷洗身子、刮除马汗,为马舒筋活血、放松肌肉、消除疲劳,同时,这也是主人与马亲近、增强感情的途径。[23]
马已深深地融入蒙古人的精神世界之中。蒙古人以马为主题的赞美诗、寓言故事、警句格言、民间传说、民歌、音乐、美术、雕塑、数之不尽。蒙古人还有许多与马有关的节日,如:节、马驹节、马奶节、神马节等。鄂尔多斯高原上的成吉思汗陵,奉养着一匹成吉思汗的神马温都根查干和两匹成吉思汗的白骏马。[23]
近现代时期,中国的蒙古马无论在都市还是在牧区,都逐渐失去了生产生活、骑驭的作用,蒙古马的数量也在迅速减少。蒙古人意识到蒙古马已越来越少,社会上有识之士也开始建立各种有关蒙古马的组织,研究蒙古马、抢救蒙古马的工作正在内蒙古草原上开展起来。[23]
骆驼
骆驼,性情温顺,易驯服,耐饥渴,耐寒暑,善跋涉,能负重。既产乳、肉、绒毛,又可役用,一身兼有四种用途,是其它家畜所不及的。内蒙古西部地区骆驼很多,蒙古语称它为“特莫”,是牧民们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可骑乘、可载货。它身高二三米,腿很长,迈一步可达一米多远,能日行一二百华里。长途跋涉经久不衰,而且负重力相当大。能载二百公斤货物,相当于一匹骏马和两头犍牛的负重量。自古就有“沙漠之舟”的美誉,是沙漠地区的货运主力。在内蒙古西部的沙漠地带,一队队骆驼常常在这里负重远行。勘探队考查沙漠,治沙队绿化沙漠,旅游队遨游沙漠,只有骆驼才是他们忠贞不渝的伙伴。
勒勒车
勒勒车
勒勒车,古称“辘轳车”、“罗罗车”、“牛牛车”等,是北方草原上的古老交通运输工具。这种车车身小,但双轮高大,直径一般均在一米五六左右。可完全用桦木或榆木制成,不用铁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和修理。整个车一般分下脚和上脚两部分。下脚由车轮、车辐、车轴组成。车轮的制造一般是先用硬木削刻12付车辋,将12付车辋连结固定在一起便形成圆形车轮,支撑车轮的车辐条一般有36根左右。上脚由两根车辕和10条车撑构成。车辕长约4米左右,中间用10条车撑固定即可。一辆勒勒自重约一百斤左右,可载货五六百斤至千余斤。
传统节日
春节
中国蒙古族和汉族一样,以春节为上节。他们过春节,非常隆重。年前杀猪宰羊,买糖打酒,做各种奶食品。新年要打扫房屋,贴年画,放鞭炮,烧香,穿新衣服,互相拜年,献哈达,送礼品,也集体组织文娱体育活动。有的农区在元宵节还要表演玩灯、打秋千、踩高跷等节目。[24]
敖包节
额尔敦十三敖包
是蒙古族人民的隆重节日。它来源于藏族。藏族人民常在石头上刻上六字真言,放在山野,过往行人朝这里扔石块,或堆成石台,渐渐高大起来,上面插上......>>
蒙古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国庆节-那达慕],蒙古农历7月11日。那达慕,蒙语意为“游戏”或者“”,原指蒙古民族历史悠久的“男子三竞技”(摔跤、和射箭)、
白月节,蒙古农历1月1日,相当于是蒙古族的春节。
四季节,蒙古农历3月21日,用九十九碗白马奶祭天。
特斯玛节,蒙古农历11月3日,加工皮条。
火节,蒙古农历12月24日,用羊胸祭火。
黑苏力德节,12年轮回一次。
内蒙古有什么风俗习惯 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较早记载于《旧唐书》和《契丹国志》,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发祥于额尔古纳河流域,史称“蒙兀室韦”、“萌古”等。
全世界蒙古族人约为1000万人。
、风俗禁忌 (1)礼仪往来
献哈达:哈达是蒙古族日常行礼中不可缺少的物品。献哈达是蒙古族牧民迎送客人和日常交往中使用的礼节。献哈达时,主人张开双手捧着哈达,吟唱吉祥如意的祝词或赞词,渲染敬重的气氛,同时将哈达的折叠口向着接受哈达的宾客。宾客要站起身面向献哈达者,集中精力听祝词和接受敬酒。接受哈达时,宾客应微向前躬身,献哈达者将哈达挂于宾客颈上。宾客应双手合掌于胸前,向献哈达者表示谢意。
敬茶:到牧民家做客或在旅游点上,主人或服务**首先会给宾客敬上一碗奶茶。宾客要微欠起身用双手或右手去接,千万不要用左手去接,否则会被认为是不懂礼节。主人或服务**斟茶时,宾客若不想要茶,请用碗边轻轻把勺或壶嘴一碰,主人便即刻会明白宾客的用意。客来敬茶是一种高尚的蒙古族传统礼仪。在蒙古历史上不论是富贵之家还是贫穷之家,不论是上层社会还是平民百姓,也不论在交际上或在家里,在旅途,或在其他一切场合,莫不以茶为应酬品。家中有客来,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因此,牧民们招待客人,照例是先向贵宾献上一碗奶茶,接着主人又端上来炒米和一大碗一大碗的奶油、奶豆腐和奶皮子等奶制品。
敬酒:斟酒敬客,是蒙古族待客的传统方式。他们认为美酒是食品之精华,五谷之结晶,拿出最珍贵的食品敬献,是表达草原牧人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通常主人是将美酒斟在银碗、或牛角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之上,唱起动人的蒙古族传统的敬酒歌,客人若是推让不喝酒,就会被认为是对主人瞧不起,不愿以诚相待。宾客应随即接住酒,接酒后用无名指蘸酒向天、地、火炉方向点一下,以示敬奉天、地、火神。不会喝酒也不要勉强,可沾唇示意,表示接受了主人纯洁的情谊。接着穿戴民族盛装的家庭主妇端来清香扑鼻的奶酒款待客人,这也是蒙古族的传统礼节。主人会用诗一般的语言劝酒:“远方的客人请你喝一杯草原佳酿,这是我们民族传统食品的菁华,也是我们草原人民的厚意深情”。
敬神:蒙古民族的礼宴上有敬神的习俗。据《蒙古风俗鉴》描述,厨师把羊割成九个相等的肉块,“第一块祭天,第二块祭地、第三块供佛、第四块祭鬼,第五块给人,第六块祭山,第七块祭坟墓,第八块祭土地和水神,第九块献给皇帝”。祭天则把肉抛向蒙古包上方;祭地则抛入炉火之中;祭佛置于佛龛前;祭鬼置于包外;祭山则挂之于供奉的神树枝上,祭坟墓即祭本民族祖先。置于包外,祭水神扔于河泊,最后祭成吉思汗,置于神龛前。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萨满教,其崇拜多种神祗,尔后蒙古族信仰的喇嘛教又吸收了其古老的民间信仰,把众多的神祗入了喇嘛教的轨迹。
待客:蒙古族自古以来以性情直爽、热情好客著称。对家中来客,不管常客还是陌生人,都满腔热忱。首先献上香气沁人的奶茶,端出一盘盘洁白的奶皮、奶酪。饮过奶茶,主人会敬上醇美的奶酒,盛夏时节还会请客人喝马奶酒。有些地区用手扒肉招待客人,还有一定的规矩。例如用一条琵琶骨肉配四条长肋骨肉进餐;牛肉则以一根脊椎骨肉配半节肋骨及一段肥肠敬客。姑娘出嫁前或是出嫁后回娘家都以羊胸脯肉相待,羊的小腿骨、下巴颏、脖子肉都是给晚辈和孩子吃的。接待尊贵的客人或是喜庆之日则摆全羊席。
尊老爱幼:蒙古人长幼有序,敬老爱幼。到蒙古包牧民家做客,见到老人要问安。不在老人面前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要与老人并排而坐。称呼老人要称“您”,不许以“你”相称或直呼其名。见到牧民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