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昭君二首十年时期的诗句

2.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其二)》诗词注释与评析

3.王昭君的全文

王者荣耀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顺序王者答案_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诗句

作品原文

王昭君二首

其一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其二

昭君拂玉鞍,上马啼红颊。

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

《王昭君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作品译文

其一

汉家秦地上空的明月,飘光流影照耀着明妃王昭君。

一日出嫁,登上玉关道,天涯一去不复归。

汉月还可以从东海升起,明妃西嫁,没有回归之日。

燕支山天地冻寒,好将雪花当作鲜花,蛾眉憔悴埋没胡沙之中。

就因为生前没有黄金,以至被画工画成为丑八怪,只有死后埋葬沙漠的青冢,使人悲叹。

其二

王昭君拍拂着玉鞍,上马后啼哭污染面颊红装。

今日汉朝宫人,明天就成为胡人的妻妾。

作品注释

⑴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相和歌"之名最早记载见于《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其特点是歌者自击节鼓与伴奏的管弦乐器相应和,并由此而得名。

⑵秦地:指长安。

⑶明妃:汉元帝宫人王嫱,字昭君,晋代避司马昭(文帝)讳,改称明君,后人又称之为明妃。

⑷玉关:即玉门关。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唐王维有"春风不度玉门关"(《送元二使安西》)。

⑸燕支:指燕支山。

⑹蛾眉:细长而弯的眉毛,多指美女。胡沙:西方和北方的沙漠或风沙。‘

创作背景

昭君是公元前33年 (元帝竟宁元年)出塞的。那时,汉与匈奴两族之间的关系已和汉初不同。从公元前206年汉高帝刘邦立国到昭君出塞的一百七十多年间,汉匈之间的关系时弛时张。武帝即位(公元前140年)以前,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和亲,因为那时国力微弱,和亲为的是以忍让换取边境的暂时安宁。

整体赏析

昭君出塞的故事,因为故事精彩、寓意丰富,自汉代以来就在民间广泛流传,不仅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也成为历朝历代文人墨客经久不衰的一个创作题材。千百年来,产生了许多动人的民间传说,而且以王昭君故事为题材创作的诗歌、、戏剧也多得数不清。唐朝大诗人李白的《王昭君二首》,就是这方面有代表性的作品。

公元752、753年(唐天宝十一、二年)间,李白继幽州之行又有一次漠北之行,他离开幽州南下魏郡又沿太行北上,入河东道,至云中郡,而后北行至单于都护府凭吊昭君墓,写下《王昭君二首》。因为对于昭君出塞,李白满怀惋惜之情,所以诗歌通篇都弥漫着一种伤怀、伤感的气氛。

第一首诗一开头就用一个"月"字,来烘托昭君远嫁匈奴的伤感主题:中原汉家的月亮,那光华跟随着远嫁匈奴的昭君。然而她一踏上通往玉门关的路,就如同去了天涯,永不回归。"月"在这里既代表家乡的月亮,也代表故乡、故国。然而一个小小的玉门关,竟会把这一切无情阻隔。回望家乡那轮圆月,就要在眼前永久消失,这种生离死别的感觉,不能不让人平添几分惆怅。

接着诗人又以"月"字发出忧伤的慨叹:汉家的月亮到了明天又会从东海升起,但昭君西嫁,却是一去不返。这种别离,让诗人既感到无奈,又感到无望,所以更加重了忧伤的思绪。诗人又提到了燕支山,终年酷寒,不生草木,只有落雪作花,所以诗人想象,昭君嫁到匈奴,就连曾经倾国倾城的美貌,也憔悴衰老,埋没在黄沙滚滚的塞外。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却是汉代后宫的画师,昭君她生前没有黄金送给后宫的画师,死后也只留下一座青冢,令后人凭吊,扼腕叹息。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

王昭君二首十年时期的诗句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原文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译文

其一:我满脸沾染着胡地的沙尘,头发也被风吹乱了,眉毛和脸颊的脂粉都残褪了。在这里被生活的辛劳和愁苦折磨的憔悴,反倒是像当初画像中的样子(因无钱贿赂画师被丑化画像)。

其二:托使节帮我给国君代话,什么时候才能拿黄金来赎我回去。如果国君问起我现在的样子,千万要说和当初在皇宫里的时候一样啊。

鉴赏

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集成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的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并善于旧事翻新,思路别出。《载酒园诗话》认为此诗从郭震《王昭君》翻出,而“寄语”则是白氏的设想,不仅“切情合事”,而且为咏王昭君之事辟出了新的艺术天地。

白居易《王昭君二首(其二)》诗词注释与评析

王昭君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她被迫嫁给匈奴的单于,被视为中华民族与匈奴民族的联姻象征。然而,关于王昭君的诗句并没有确切的记载,因为她并非文人,没有留下自己的作品。

尽管如此,后世文人为了表达对王昭君的怀念和对她命运的同情,创作了许多诗词来描绘她的形象和故事。以下是其中两首描述王昭君十年时期的诗句,但请注意,这些诗句并非王昭君亲自创作: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所创作的《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诗句,描述了王昭君在异国他乡的十年艰辛生活,表达了她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黄云万里动江城,垂泪空念别离情。"

这是清代文学家纳兰性德所创作的《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中的诗句,描绘了王昭君在异乡的离别之情,表达了她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些诗句通过表达对王昭君命运的同情和对她的怀念,使她成为了中国文学和历史中的重要形象。

王昭君的全文

王昭君二首(其二)

时年十七。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注释

王昭君:字嫱,汉元帝时被选入宫,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汉求婚,昭君请行。

评析

吟咏昭君故事自晋代石崇始,但多写离愁别恨,如“今日汉宫人,明朝胡地妾”(李白《王昭君二首》)、“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或有自伤身世,如“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王安石《明妃曲》)。此诗则就本事设想,不费辞章,绝以意胜,别出机杼。首句起得直接,次句承得利落,点出诗眼“赎”,“何日”暗示出昭君归汉之迫切;后二句全从“赎”字生出,设想昭君叮咛汉使之语,切合昭君口吻,又别出一层自伤之意,令人唏嘘。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原文

作者:白居易 年代:唐

其一:

满面胡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

愁苦辛勤憔悴尽,如今却似画图中。

其二:

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

君王若问妾颜色,莫道不如宫里时。

译文

其一:我满脸沾染着胡地的沙尘,头发也被风吹乱了,眉毛和脸颊的脂粉都残褪了。在这里被生活的辛劳和愁苦折磨的憔悴,反倒是像当初画像中的样子(因无钱贿赂画师被丑化画像)。

其二:托使节帮我给国君代话,什么时候才能拿黄金来赎我回去。如果国君问起我现在的样子,千万要说和当初在皇宫里的时候一样啊。

鉴赏

这两首诗为“相和歌辞”。相和歌是中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集成先秦楚声等传统而形成的的一种音乐。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等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

前一首写昭君落入胡尘后憔悴不堪,后一首则描摹她哀求汉使替自己隐瞒容貌衰变的悲态。

王昭君二首时年十七的特点以塑造人物形象见长,并善于旧事翻新,思路别出。《载酒园诗话》认为此诗从郭震《王昭君》翻出,而“寄语”则是白氏的设想,不仅“切情合事”,而且为咏王昭君之事辟出了新的艺术天地。